一、研究主题相关因素
主题明确性
确保研究主题清晰、具体且聚焦。例如,“探究数字化营销在美妆行业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就比 “研究营销策略” 更加明确。一个明确的主题有助于确定研究范围,防止研究过于宽泛或模糊。
主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能够为市场营销实践提供新的见解或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问题细化
将主题分解为具体的研究问题。例如,在上述美妆行业数字化营销的主题下,可以进一步细化为 “美妆中小企业数字化营销的渠道选择偏好是什么?”“不同数字化营销工具对美妆中小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效果如何?” 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指导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已有研究的考量
进行文献综述,了解该主题在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现状。找出已有研究的空白点、争议点或尚未深入探讨的方面,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
评估已有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借鉴其合理之处,避免重复他人已经完成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因素
方法适用性
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果研究问题涉及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可能更合适;如果要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假设或者获取具有普遍性的市场数据,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法)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也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以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优势。
数据收集可行性
考虑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例如,进行问卷调查时,要考虑能否获取足够的样本、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如何等问题。对于深度访谈,要考虑是否能够接触到合适的访谈对象,如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或目标消费者群体,以及他们是否愿意配合访谈。
还要考虑数据收集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例如,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可能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购买专业的市场调研数据可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数据分析能力要求
选择的研究方法决定了数据分析的复杂程度。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或者是否能够获取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例如,定量研究可能需要使用统计软件(如 SPSS、SAS 等)进行数据分析,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这就要求研究者熟悉这些软件的操作。
对于定性数据,需要掌握编码、分类、主题分析等方法来提炼关键信息,需要提前考虑如何有效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
三、时间和资源因素
时间安排合理
制定详细的时间进度表,合理分配研究的各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一般来说,研究计划可以包括文献综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策略制定和论文撰写等阶段。要考虑每个阶段的工作量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为关键步骤预留足够的时间。
注意时间节点的设置,例如学校或期刊规定的论文提交日期、与研究相关的数据发布日期(如行业报告发布时间)等,确保研究能够按时完成。
资源充分性
考虑研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如果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可能需要差旅费、调研设备(如录音笔、摄像机等)的支持;如果涉及实验研究,可能需要购买实验材料或软件。同时,也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独立完成研究,是否需要团队合作,以及如何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
四、研究对象和样本因素
研究对象界定
明确研究对象是谁,是特定行业的企业(如新能源汽车企业)、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如年轻的上班族消费者)还是特定的市场(如农村电商市场)。清晰的研究对象界定有助于确定数据收集的范围和方式。
样本代表性和规模
如果采用抽样的方法获取数据,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规模。样本应能够准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例如,在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时,样本的年龄、性别、收入、地域等分布应与总体消费者的分布相似。同时,要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确定合适的样本规模,样本过小可能导致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样本过大则可能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和工作量。
五、预期成果和应用因素
成果形式明确
确定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通常是一篇学术论文,但也可以包括研究报告、案例分析集等。明确论文的结构和内容要求,如字数、章节安排、参考文献格式等,以便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收集和撰写。
成果应用价值
考虑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和价值。研究成果应能够为市场营销实践提供可操作的策略建议,如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产品定位策略、促销策略或渠道拓展策略等。同时,也要考虑成果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如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补充、修正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