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论文二审的拒稿时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因多种复杂因素呈现出较大差异,短则可能仅需 3 天,长的话甚至可能长达 3 到 4 个月,甚至更久。以下为你详细剖析不同情形下的大致拒稿时长:
稿件存在明显问题:当稿件存在硬伤,与期刊所设定的发表标准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时,拒稿的速度会相当迅速。例如,文章的创新性严重匮乏,所阐述的研究内容在相关领域早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毫无新的见解与突破;又或者写作质量极其糟糕,语句不通顺、逻辑混乱,使得审稿人难以理解作者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审稿人无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细致审读,通常在短短 3 天内,便会基于稿件的明显缺陷,直接给出拒稿意见。
常规二审情况:从普遍情况来看,SCI 二审的正常周期通常处于 2-4 个月这个区间。在这一过程中,审稿流程涉及多位审稿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地域,各自有着繁忙的工作安排,这就导致审稿进度参差不齐。倘若最后一位审稿人由于个人事务繁忙、研究工作紧张等原因,迟迟未能完成审核工作,那么整个审稿流程的节奏就会被拖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 2-3 个月的时间才能集齐所有审稿人的意见,之后编辑还需要对这些来自不同视角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最终做出拒稿决定。
返修后审核:如果是经过返修后的稿件再次审核,由于作者已经针对一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审稿人主要是查看修改情况,所以所需时间通常会比首次投稿的二审要快一些。一般而言,整个审核流程大概在 1 周 - 1 个月左右。在一些较为理想的情况下,例如作者修改十分到位,审稿人能够快速确认修改效果,可能短短 1 周左右就能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可能是小修后接收,也可能是直接接收,当然,也有可能是拒稿。反之,若稿件问题较为复杂,审稿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评估修改是否有效,那么可能就需要 3-4 周才能给出最终的审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