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分区期刊数量的确定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学科划分与分区比例的双重考量,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明确的规则和依据。
学科划分确定期刊范围
分析主题与引用关系:在确定期刊所属学科时,中科院分区团队会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他们仔细研究期刊所涵盖的主题,梳理主题之间的关联,判断期刊内容主要聚焦于哪些学科领域。同时,还会深入分析期刊之间的引用关系。引用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期刊在学术研究脉络中的位置和相互影响。比如,如果某一期刊频繁被医学领域的其他核心期刊引用,且其刊发的文章多围绕医学研究,那么就可以判断该期刊与医学学科联系紧密。在 2025 年的分区调整中,分区范围进一步拓展,除了原有的自然科学(SCIE)、社会科学(SSCI)和人文科学(AHCI)期刊,还纳入了 ESCI 期刊。这种调整使得分区能够更全面、精准地覆盖各个学科领域,保证所有学术期刊都能在相应的学科框架下进行合理定位。
参考学科目录:为了确保学科划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中科院分区会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该目录对各个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明确的界定。以 2025 年为例,依据这份目录,中科院分区共设置了 21 个大类学科,像医学、社会学等学科都在其中。对于每一个大类学科,会详细梳理并确定属于该学科范畴的期刊。比如在医学学科的界定中,会将那些专注于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公共卫生等方向的期刊纳入其中,保证了学科划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后续的分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分区比例确定各区间数量
1 区期刊:在完成学科划分后,针对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会依据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序。这里的学术影响力主要通过 3 年平均影响因子(3 年平均 IF)来衡量。将期刊按照 3 年平均 IF 由高到低进行降序排列,处于最前列的,占整个学科期刊数量总数 5% 的期刊,就被划定为 1 区期刊。这意味着 1 区期刊是各学科领域中学术影响力最为突出的一批,它们在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学术质量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代表着学科研究的前沿水平。
2 - 4 区期刊:在确定 1 区期刊后,剩下的 95% 期刊将被划分到 2 - 4 区。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会计算这 95% 期刊的 3 年平均 IF 的总和,将其记为 S。然后,把这个总和平均分成 3 份,每份为 S/3。在划分 2 区期刊时,从除 1 区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的第 1 本期刊开始,依次累加它们的 3 年平均 IF,当累加总和达到 S/3 时,这些被累加的期刊就构成了 2 区期刊,大致涵盖了学科期刊数量的 6% - 20%。按照同样的方法,继续从剩余期刊中划分出 3 区期刊,其 3 年平均 IF 累加总和也达到 S/3,对应学科期刊数量的 21% - 50%。剩下的期刊则自然被划分为 4 区,即学科期刊数量的后 50%。这种划分方式保证了每个分区的期刊在学术影响力上呈现出相对合理的梯度分布,使得科研人员能够依据分区情况,对不同期刊的学术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