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分区的4个区是如何划分的
时间:2025-02-20 13:02:57

中科院分区的4个区是如何划分的.jpg

中科院分区将期刊分为 4 个区,这一分区方式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依据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来划分,其中 3 年平均影响因子是关键指标,同时也结合总被引频次等其他因素,以下是具体的划分过程: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需要获取汤森路透(现科睿唯安)每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 JCR)。在这份报告中,详细记录了众多 SCI 期刊的各类数据,研究人员要从中提取出每个期刊的 3 年平均影响因子。这一数据是后续分区的重要基础,因为它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期刊在过去三年里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情况,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学科分类细化:将所有期刊按照学科领域进行细致分类,共分为 21 个大类学科,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管理科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文学等。这一分类方式是基于学科的专业性和研究范畴,使得每个期刊都能被准确归入相应的学科类别,为后续在同一学科内进行影响力比较奠定基础。

大类分区具体步骤:完成学科分类后,针对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其 3 年平均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降序排列,然后依据以下规则进行分区:

1 区期刊确定:选取该学科内期刊总数的前 5%,这部分期刊凭借其在 3 年平均影响因子上的突出表现,被划分为 1 区期刊。它们代表着该学科领域内学术影响力最强的一批期刊,在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上具有重要作用。

2 区期刊划定:在排除 1 区期刊后,对剩余 95% 的期刊进行进一步分析。先计算这些期刊 3 年平均影响因子的总和,将其记为 S。然后,取 S 的三分之一,即 S/3。从剩余期刊集合中的第一本期刊开始,依次累加它们的 3 年平均影响因子,当累加总和达到 S/3 时,这些被累加的期刊就被划定为 2 区期刊。这一划分方式确保了 2 区期刊在学术影响力上处于学科内的较高水平,仅次于 1 区期刊。

3 区期刊划分:采用与划定 2 区期刊相同的方法,继续从剩余期刊中划分出 3 区期刊。同样是通过累加 3 年平均影响因子,使其总和达到 S/3,从而确定 3 区期刊的范围。3 区期刊在学科内的影响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学术交流和成果传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区期刊界定:经过前面的划分后,剩下的所有期刊即为 4 区期刊。这部分期刊的 3 年平均影响因子总和同样为 S/3,它们在学科内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弱,但依然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内容。

Top 期刊遴选规则:在中科院分区体系中,除了上述 4 个区的划分,还会遴选出 Top 期刊。具体遴选方式为:首先,将 1 区期刊全部纳入 Top 期刊范围,这是因为 1 区期刊本身就是学科内影响力最强的代表。其次,对于 2 区期刊,会选取其中 2 年总被引频次指标位于前 10% 的期刊,也归入 Top 期刊集合。从 2015 年开始,Top 期刊的界定规则进一步完善,除了依据上述定量测度规则外,还新增了同行评议这一考量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有些期刊不在通过定量方法划分出的 Top 期刊范围内,但如果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议,被认定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也会被直接纳入 Top 期刊。这一规则的完善,使得 Top 期刊的遴选更加全面和科学,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期刊在学术领域的综合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上一篇:中科院分区的四个区分别代表什么水平

下一篇:投稿时如何准备有效的投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