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职称的复杂体系里,发表论文的加分计算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每位参评人员的职业晋升。下面为大家详细拆解这一关键环节。
一、单篇论文基础分值计算
关键要素:论文级别和作者人数。
核心公式:论文分值 = 论文所发级别评分 ÷ 作者人数 。
举例说明:假设某核心期刊在职称评审中规定单篇最高可得 10 分。若您独立完成并发表了该篇论文,那么您能获得 10 分的满分;若这篇论文是您和一位同事共同完成,两人都署名,按照公式计算,每人获得的分数为 10÷2 = 5 分。
二、多篇论文综合得分计算
计算逻辑:以所发表论文中的最高得分为基础分,累加其余各篇论文得分后 ×10%,再与基础分相加,得出论文总得分。
实例演示:比如,张老师在评职称时有四篇论文发表。其中,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独立完成,在职称评审中该类核心期刊论文最高可得 8 分;另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是两人合发,该核心期刊论文满分 10 分,两人各得 5 分;还有一篇普通期刊论文独自发表,普刊在评审中满分 6 分;最后一篇普刊论文是两人合发,普刊满分 6 分,两人各得 3 分。
首先,确定 8 分为最高基础分。
然后,计算其余三篇论文得分总和:5 + 6 + 3 = 14 分。
接着,计算 14 分的 10%:14×10% = 1.4 分。
最后,算出张老师的论文总得分:8 + 1.4 = 9.4 分。
三、不同行业职称论文加分细则
(一)工程技术类
初级职称非研发类
6 分档:在国家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国际权威检索学术刊物、本专业焦点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及以上。
5 分档:在国家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国际权威检索学术刊物、本专业焦点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4 分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一般刊物发表论文两篇及以上。
3 分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一般刊物发表论文一篇。
2 分档:在局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内部刊物上发表论文。
1 分档:在处级技术交流会议上交流论文,或撰写专业技术报告 3 篇及以上。
初级职称研发类
8 分档: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国际权威检索学术刊物、本专业焦点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及以上。
7 分档: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国际权威检索学术刊物、本专业焦点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6 分档:在国家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国家学术刊物、本专业焦点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及以上。
5 分档:在国家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国家学术刊物、本专业焦点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4 分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一般刊物发表论文两篇及以上。
3 分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一般刊物发表论文一篇。
中级职称
5 - 6 分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一般刊物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
3 - 4 分档:在局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或在内部刊物上发表过本专业论文。
1 - 2 分档:在处级技术交流会议上交流论文,或撰写专业技术报告 3 篇及以上。
(二)教师类
在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加分相对明晰。非核心期刊论文每篇得 1 分,可累计加分(参评正高级上限 5 分,其他职称上限 10 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每篇 4 分;被 SCI、EI、ISTP 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每篇 6 分 。
(三)会计审计与政工专业
会计审计专业高级职称论文、政工专业高级职称论文、政工专业中级职称论文,在量化分数设定上,最高分值都为 10 分。
通过以上系统的讲解,相信大家对评职称时发表论文的加分计算有了全面认识。在准备职称评审时,务必提前了解所在行业、单位的具体加分细则,针对性地发表高质量论文,为自己的职称晋升增添有力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