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报告。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发展历程:
2014 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前身)发布第一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 年)》,提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对有意识形态问题的期刊 “一票否决”,并倡导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018 年: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2018 年)》,即第二版,在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2022 年: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2022 年)》,为第三版,评价范围和指标体系等更加成熟和全面。
2022 年版报告主要内容:
评价期刊数量: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33 个学科类的 1924 种老牌刊、117 种新创刊和 148 种外文刊,共计 2189 种期刊进行了评价。同时,新增了对 403 种学术集刊的评价。
等级划分:按照期刊学术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及期刊建设的实际情况将期刊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顶级、权威、核心、扩展及入库五个等级。
评价体系:以吸引力(Attractive Power)、管理力(Management Power)和影响力(Impact Power)三个一级指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人文社科期刊 AMI 评价体系。
作用和意义:
对期刊的作用:有助于期刊了解自身在同领域中的地位和水平,发现优势与不足,为期刊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方向,促进期刊提升质量和影响力。
对学术界的作用:为学者投稿提供参考,帮助学者选择高质量、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期刊发表成果;也为学术研究机构等评估期刊学术价值提供依据。
对学科发展的作用:能引导学科期刊的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核心期刊目录比较:《AMI 综合评价报告》是目前国内学界主要的核心期刊目录之一,虽然其在科研单位中的应用程度不如北大核心(北大图书馆等机构发布)和 CS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广泛,但由于评价机构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周期合理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获得不少单位的重视和采用,影响力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