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署名的论文中,第二作者对评职称是有帮助的,但其作用因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学科领域因素
自然科学领域
在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通常是多人合作完成的。如果是第二作者,且在实验过程中承担了关键任务,例如在化学实验中负责复杂的合成步骤或精确的分析检测,或者在生物学研究中进行了大量样本的采集和初步处理,那么这篇论文对于职称评定是有一定价值的。
例如,在一个药物研发项目中,第二作者负责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部分药理实验,其成果对于新药的研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研机构或高校的职称评定中,这种作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可以作为科研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在强调团队合作的环境下。
社会科学领域
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等,数据收集、文献综述等工作也需要多人协作。第二作者如果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经济学研究中负责大规模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或者在社会学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访谈和资料整理,那么这篇论文对于职称评定也有积极意义。
以一个社会学研究论文为例,第二作者参与了多个社区的实地调研,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论文撰写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这在评定职称时会被视为对研究的实质性贡献。
二、单位政策因素
高校环境
在高校中,不同学科的职称评定标准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对于理工科专业,第二作者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可。如果教师作为第二作者参与了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论文,且在项目中有明确的贡献,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中,教师作为第二作者参与了算法优化的关键部分,这可以在职称晋升(如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中作为科研成果的补充。
然而,与第一作者相比,第二作者论文的权重通常较低。一些高校可能规定,第一作者的论文在职称评定中得分较高,而第二作者的得分可能只有第一作者的一定比例,比如 60% - 70% 左右。
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的职称评定也会考虑第二作者的论文。在一些大型科研机构,尤其是注重团队合作的机构中,第二作者的贡献会得到较好的评价。例如,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职称评定中,如果研究人员作为第二作者参与了重要课题的研究论文,且对课题的关键环节有贡献,如在材料科学研究中负责材料性能测试的重要部分,这对其职称评定会有帮助。
但如果机构更强调个人的独立科研能力,第二作者论文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个人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数量不足时,第二作者的论文才会被作为辅助材料考虑。
三、期刊级别因素
高水平期刊
如果论文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如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如《自然》《科学》等杂志的子刊)或者国内核心期刊(如北大核心、CSSCI 等),作为第二作者也会有较大的优势。因为这些期刊对论文质量要求极高,能够在上面发表论文说明整个研究团队的成果具有较高的价值。
例如,在一篇发表在某国际知名材料学杂志上的论文中,第二作者参与了材料微观结构的研究部分,这一成果会在职称评定中被认为是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即使不是第一作者,也能为职称晋升增加砝码。
普通期刊
对于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第二作者的作用相对较小。不过,如果在普通期刊论文中,第二作者承担了主要的研究工作,如在一篇地方行业期刊发表的工程技术论文中,第二作者负责主要的工程设计部分,在职称评定时也可以作为一定的科研成果参考,但影响力肯定不如在高水平期刊上作为第二作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