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和摘要部分 标题规范:
应准确、简洁且具有信息量,能清晰地反映研究的核心内容。通常要包含研究的主要变量(如暴露因素和结局变量)、研究人群等关键要素。例如,“城市青少年久坐行为与肥胖发生率的横断面观察研究”,从标题就能了解研究对象是城市青少年,主要暴露因素是久坐行为,结局是肥胖发生率,研究类型是横断面研究。
避免使用模糊、夸张或带有误导性的词汇,确保标题忠实于研究内容。
摘要规范:
一般要求结构化,通常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部分。目的部分要明确阐述研究的主要目标,例如 “本研究旨在探究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方法部分应简述研究设计(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样本来源、纳入排除标准、样本量)、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查阅病历等)。比如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来自 [X] 个企业的 [X] 名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相关数据”。
结果部分需概括主要研究发现,尽量使用具体的数据和统计结果。例如 “结果显示,工作压力高的员工抑郁症状发生率为 [X]%,显著高于工作压力低的员工([X]%),且经过多因素分析,工作压力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OR = [X],95% CI:[区间范围])”。
结论部分要简洁地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意义,如 “本研究结论为工作压力是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企业应重视员工工作压力管理以维护员工心理健康”。摘要字数一般在 200 - 500 字之间,具体依期刊要求而定。
引言部分
背景阐述规范:
首先要提供研究问题的广泛背景,包括相关的疾病或健康现象的流行病学情况。例如,在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中,要提及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或特定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数据,像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因,每年约有 [X] 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回顾现有研究,梳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例如 “以往研究已发现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对于生活方式因素如睡眠质量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尚不充分”。
解释本研究如何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或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体现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比如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睡眠质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为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预防提供新的依据”。
目的陈述规范:
清晰、明确地提出研究目的,一般用一到两个句子准确表述。研究目的可以是描述性的(如描述某人群的健康行为现状)、分析性的(如分析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联)或探索性的(如探索新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例如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吸烟、饮酒等行为因素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线索”。
方法部分
研究设计规范:
明确说明研究设计类型,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并详细解释为何选择这种设计。例如,“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因为队列研究能够前瞻性地观察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时间顺序,更有利于推断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为社区内新入职的 [X] 名员工,从入职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 [X] 年”。
对于复杂的研究设计,如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或多中心研究,要详细描述设计的结构和原理。例如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要说明如何在队列中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这种设计的优势(如在保持队列研究优势的同时提高效率)。
研究对象规范:
详细说明研究对象的来源,如 “研究对象来自 [城市名称] 的 [X] 所医院的住院患者” 或 “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从 [省名称] 的农村和城市社区选取居民”。
明确纳入和排除标准,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等)、疾病状态(诊断标准)、暴露情况等。例如 “纳入标准为年龄在 30 - 70 岁之间,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患者;排除标准为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无法配合完成问卷调查的患者”。
报告样本量的计算方法或确定依据。如果是基于统计效能计算样本量,要说明主要参数(如预期效应大小、检验水准、把握度等)的设定。例如 “根据以往研究估计的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联强度(相对危险度 RR = [X]),设定双侧检验水准 α = 0.05,把握度 1 - β = 0.80,通过公式计算所需的最小样本量为 [X] 例”。
数据收集规范:
详细描述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工具。对于问卷调查,要说明问卷的设计过程(如参考的文献、经过的专家论证)、内容(包括主要变量的问题设置)、发放和回收方式(如现场发放、邮寄、网络调查)以及质量控制措施(如预调查、对调查员的培训)。例如 “自行设计的问卷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确定,内容涵盖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史等方面。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的方式,在发放问卷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包括问卷内容讲解、询问技巧培训等,以确保调查质量”。
如果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数据收集方法,要说明检查或检测的项目、仪器设备(包括品牌、型号)、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措施。例如 “血压测量采用欧姆龙 HEM - 7136 型电子血压计,按照标准测量方法,在安静状态下测量右上臂血压,连续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血压计定期校准,确保测量准确性”。
描述数据收集的时间范围和频率。例如 “数据收集时间为 [开始日期] 至 [结束日期],对于队列研究中的暴露因素,每 [X] 个月进行一次更新收集;对于结局事件,在研究期间持续监测并记录发生时间”。
变量定义和测量规范:
明确界定所有研究变量,包括暴露变量、结局变量和混杂变量。例如,在研究环境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中,暴露变量 “环境因素” 要具体定义为 “家庭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甲醛、苯等化学污染物浓度)、室外空气污染(如 PM2.5、PM10 的年均浓度)、家庭居住环境潮湿程度(分为干燥、轻度潮湿、重度潮湿)等”。
说明每个变量的测量方法,包括测量单位和分类标准(如果是分类变量)。例如,对于结局变量 “儿童哮喘”,定义为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标准,经过临床医生诊断,在过去 12 个月内出现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且至少有 [X] 次发作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的情况为哮喘”。
统计分析规范:
描述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法(如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用于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变量分布)和推断性统计方法(如 t 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 回归、Cox 回归等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例如 “首先使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组等人口学特征,以及不同暴露组的分布情况。对于暴露因素与结局变量之间的关联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计算比值比(OR)及其 95% 置信区间(95% CI)来评估关联强度”。
对于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分层分析、多因素模型构建(如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等,要详细解释其原理和应用目的。例如在分层分析中,要说明 “根据年龄(分为 < 40 岁、40 - 60 岁、> 60 岁)进行分层,以探讨年龄是否为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关联的效应修饰因素,因为年龄可能会影响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关系”。
报告统计分析软件及其版本,如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 SPSS 28.0 软件完成”。
结果部分
数据呈现规范:
首先呈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如人口学特征、基线疾病状态、暴露因素分布等,一般使用表格或图表(如频数表、柱状图、饼图等)结合文字描述的方式。例如 “研究对象共 [X] 名,其中男性占 [X]%,女性占 [X]%;年龄分布为:< 30 岁者占 [X]%,30 - 50 岁者占 [X]%,> 50 岁者占 [X]%。不同性别之间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数据见表 1”。
按照研究目的和主要分析方法,有序地呈现主要研究结果。对于关联性分析结果,要准确报告统计量(如 t 值、χ² 值、F 值等)、P 值、效应估计值(如 OR 值、RR 值、HR 值)及其 95% CI。例如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结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X]% 和 [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 = [X],P < 0.05),调整混杂因素后的 OR 值为 [X],95% CI 为([下限值],[上限值])”。
对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除了报告相关系数(如 Pearson 相关系数 r)外,还可以通过散点图等方式直观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身高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r = 0.65,P < 0.001),散点图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见图 1)”。
图表规范:
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即读者仅通过图表标题、坐标轴标签、图例等信息就能理解图表内容。标题应简洁明了,准确反映图表的主要内容,例如 “图 1. 不同年龄段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或 “表 2. 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比较”。
坐标轴要有清晰的标签,包括变量名称和单位。例如,纵轴为 “血压(mmHg)”,横轴为 “时间(年)”。对于分类变量的图表,图例要明确每个类别对应的标识。
图表的编号要按照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依次排列,且在正文中要提及并解释图表的主要内容。例如 “如图 2 所示,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吸烟量≥20 支 / 天组的发病风险是不吸烟组的 [X] 倍(95% CI:[区间范围])”。
讨论部分
结果解释规范:
首先要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例如,如果研究发现某种生活方式因素与疾病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关联,要讨论这种关联在生物学、社会学等方面可能的机制。如 “本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有关,从生物学机制上解释,高盐摄入可能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从社会学角度看,高盐饮食可能与当地的饮食习惯、食品加工方式等有关”。
将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及其原因。如果结果一致,要说明本研究是如何进一步支持或补充已有研究的;如果结果不一致,要探讨可能导致差异的因素,如研究对象的差异、研究方法的不同(包括暴露和结局的定义、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例如 “本研究发现运动锻炼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较以往研究更为显著,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用了更精确的运动强度和频率测量方法,且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相对较窄,更有利于观察到运动的保护作用”。
局限性讨论规范:
诚实地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研究设计方面(如观察性研究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信息偏倚等)、研究对象方面(如样本的代表性有限)、数据收集和测量方面(如测量误差、回忆偏倚)、统计分析方面(如未考虑到某些复杂的交互作用)等。例如 “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研究,无法确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由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可能存在回忆偏倚,部分研究对象可能不准确地回忆过去的暴露情况”。
对于每一个局限性,尽量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或未来研究方向。例如 “为了克服回忆偏倚,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客观的暴露测量方法,如通过佩戴运动手环记录运动情况,或通过环境监测设备测量空气污染等暴露因素。同时,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可以更好地推断因果关系”。
研究意义和结论规范:
强调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包括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贡献,如发现新的危险因素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设;实践意义包括对临床实践、公共卫生政策、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价值。例如 “本研究发现的新的疾病危险因素为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可以指导社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干预项目,如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管理和健康教育,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