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类论文的研究方法案例
时间:2024-12-02 14:16:53

一、文献研究法案例(历史学领域)

研究主题:剖析古希腊民主政治兴衰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数据收集:

研究者广泛搜集古希腊时期的各类原始文献,涵盖了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经典历史著作,这些著作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事件、人物事迹以及社会风貌。同时,深入挖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哲学与政治理论典籍,从思想层面探究古希腊人对民主政治的认知与构建理念。此外,还收集了大量考古学报告、铭文资料等,例如雅典卫城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铭刻在石碑上的法令条文,这些资料为还原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实际运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并且,对近现代众多历史学家、古典学家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研究专著与学术论文进行了全面梳理,如芬利的相关著作,从中汲取不同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构建丰富的学术背景。

数据分析:

运用文本精读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民主政治决策过程、公民参与形式等关键内容进行细致比对。例如,在分析公民大会的运作时,通过对比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的记载,找出其中关于公民参与热情、辩论焦点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深入了解民主政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表现。采用语境分析法,将古希腊民主政治相关的术语、概念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如对 “民主” 一词的内涵演变进行研究,结合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宗教信仰体系等因素,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派别话语中的微妙变化。同时,借助历史计量学的一些理念,对考古资料和铭文中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如统计特定时期内与民主政治相关的法令颁布数量、公共建筑建设投入等数据,以直观呈现民主政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并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印证。

研究成果:

研究得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兴衰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在其兴盛阶段,公民的城邦认同、独特的海洋文化孕育的开放精神以及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为民主政治提供了肥沃土壤;而在其衰落过程中,城邦间的长期战争导致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加剧以及公民道德水准下滑等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丰富的实证依据。

二、访谈法案例(文化传播学领域)

研究主题:探究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年文化认同的塑造与影响

数据收集:

研究者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包括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二线城市如成都、杭州等,作为研究地点。采用目的抽样与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访谈对象。在大学校园、青年文化活动场所(如艺术展览、音乐节现场等)以及社交媒体线下聚会等场合,有针对性地寻找不同性别、专业、社会阶层背景的青年群体进行访谈。

精心设计了访谈提纲,问题包括青年在社交媒体上的日常使用习惯(如使用频率、主要关注内容类型等)、社交媒体对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如对时尚潮流、社会热点事件态度的塑造)、社交媒体是否改变了他们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知与偏好等。例如,问题有 “您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哪些类型的文化账号?这些账号对您的审美观念有怎样的影响?”“当出现国外流行文化热点时,您会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讨论并改变您对本土文化的看法吗?”

对访谈过程进行高清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第一时间将录音转化为文字记录,仔细核对记录内容,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同时对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处理。

数据分析:

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记录进行分类编码。将社交媒体对青年文化认同的影响分为 “文化认知维度”(如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途径与深度)、“文化情感维度”(如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对新兴文化潮流的喜爱程度)、“文化行为维度”(如是否因社交媒体影响而参与文化创作、传播活动)等类别。

通过对编码后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青年通过社交媒体拓宽了文化视野,但在文化情感上仍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厚根基,且约有三分之一的青年表示会因社交媒体上的文化潮流而尝试参与文化创作活动,如制作短视频、撰写文化评论等。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访谈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比如,有一位来自艺术院校的青年,他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国外先锋艺术理念后,将其与本土传统艺术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并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广泛传播。通过对这个案例的详细分析,深入揭示社交媒体在青年文化创新与传播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青年文化认同塑造的重要力量,它在拓宽青年文化认知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青年对本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文化传播策略建议,如引导青年在社交媒体上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文化机构与自媒体合作打造优质文化内容等,以促进青年文化认同的正向发展。

三、问卷调查法案例(心理学领域)

研究主题:探究压力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数据收集:

研究者选取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涵盖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师范院校等多种类型。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先按照地区将高校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再在各区域内随机抽取高校,然后在抽取的高校中按照年级、专业分层,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设计了一份包含 30 个问题的问卷,问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以及李克特量表题。例如,问卷中有 “您在面临考试压力时通常会采取哪种应对方式?(A. 积极准备,B. 逃避,C. 寻求他人帮助等)”“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您的心理韧性有较大影响?(可多选,如家庭支持、朋友关系、个人兴趣爱好等)”“您对自己在压力环境下保持乐观心态的能力评价如何?(非常强、较强、一般、较弱、非常弱)” 等问题。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线上利用校园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送问卷链接;线下在学校图书馆、教学楼、食堂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发放纸质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 2000 份。

数据分析: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各问题选项的频率、百分比等。例如,发现有 40% 的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会选择积极准备应对,30% 会寻求他人帮助,20% 会表现出逃避行为。通过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在心理韧性相关因素上的差异。如发现理工科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更倾向于采用理性分析的应对方式,而文科学生则更多地寻求情感支持。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模型,将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个人特质等潜在变量纳入模型,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确定各因素对心理韧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心理韧性,还通过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间接作用于心理韧性。

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家庭支持、良好的朋友关系以及积极的个人特质是关键因素。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重点强化家庭与学校沟通合作以构建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网络,以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兴趣活动以培养良好的个人特质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上一篇:实验法在理工科论文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下一篇:文、理科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