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论文写作成功经验采访(三)
时间:2024-11-23 14:44:47


采访者:我们今天有幸采访到环境工程学领域的资深学者王老师,王老师,您好!

王老师:你好,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访者:王老师,您在选题方面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王老师:选题要从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出发。就拿大气污染来说,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 700 万。所以,研究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选题就很有价值。比如新型的光催化氧化技术用于去除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实验结果显示,它对某些常见 VOCs 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 80% 以上,比传统吸附技术效果更好。我们在实验室模拟了一个小型的污染空气环境,将初始浓度为 500ppb 的苯、甲苯、二甲苯等 VOCs 混合气体通入光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在紫外光强度为 10mW/cm2、催化剂用量为 1g/L 的条件下,经过 60 分钟的反应,苯的浓度降低到了 100ppb 以下,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也大幅降低,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 82% 和 85%,比传统活性炭吸附技术在相同时间内对这些 VOCs 的去除效率(约 60% - 70%)高得多,这就是很好的选题方向。

采访者:那如何从学科发展趋势中找选题呢?

王老师:现在智能化在环境工程领域发展迅速,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每年以约 25% 的速度递增。我们可以考虑这方面,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环境监测系统。研究表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后的监测系统,对污染物浓度预测的准确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约 30% - 40%。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对某城市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选取了过去一年中该区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和污染物浓度数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作为训练集。在测试阶段,与传统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相比,神经网络模型对二氧化硫浓度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从 20% 降低到了 12%,对颗粒物浓度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从 25% 降低到了 15%,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环境问题。

采访者:在文献综述环节,您是如何开展的呢?

王老师:文献综述是个细致活。要全面收集文献,包括学术数据库、专业图书馆的书籍、行业报告等。在学术数据库搜索中,像中国知网和 Web of Science,要使用多种关键词组合。以研究水污染中的微塑料污染为例,除了 “微塑料污染”,还要用 “水环境”“微塑料来源”“微塑料处理技术” 等关键词,这样能收集到更全面的文献,比单一关键词搜索多获取约 60% 的相关资料。在分析微塑料在水体中的分布研究文献时,不同的研究在不同水域得到的数据有所差异。例如在某近海海域的研究中,表层水体微塑料浓度约为每立方米 0.5 万个,而在某内河的研究中,微塑料浓度达到每立方米 1 万个,这和水域周边人类活动、水流交换等因素密切相关。

采访者:您在分析文献的时候,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

王老师:重点关注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对比不同文献中对于微塑料检测方法的研究,有的用显微镜观察,有的用光谱分析。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发现显微镜观察在检测微小尺寸微塑料时可能存在误差,约有 20% - 30% 的微小微塑料可能被遗漏。在一项对比实验中,使用光学显微镜对粒径小于 100 微米的微塑料样本进行检测,只能识别出约 70% 的微塑料,而使用拉曼光谱仪结合显微成像技术,识别率可提高到 90% 以上。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改进的方向或者更合适的研究方法。

采访者:对于研究方法,您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吗?

王老师:如果是实地调查研究,比如调查河流中微塑料的分布,采样点的设置要科学。根据河流的长度、宽度、水流情况等因素合理布局,一般大型河流采样点不少于 20 个,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整个河流的微塑料污染情况。我们在对一条长度约 500 公里的大型河流进行微塑料调查时,按照每 25 公里设置一个采样点,涵盖了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区域。对于实验研究,要保证实验条件的稳定性。例如在研究微塑料降解实验时,温度和光照等条件要严格控制,数据显示,温度波动超过 5℃可能导致降解率测量误差达到 10% - 15%。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微塑料降解实验中,将温度控制在 25℃,光照强度为 1000lux,经过 60 天,某种可降解微塑料的质量损失率约为 15%,而当温度升高到 30℃,在同样的光照和时间条件下,质量损失率达到了 22%,可见温度对降解结果的影响。

采访者:在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面呢?

王老师:数据处理要严谨。对于实验或调查得到的数据,首先要进行质量检查,去除明显异常的数据。研究发现,约 8% 的原始数据可能存在异常,这些异常数据可能是由于仪器故障或采样误差导致的。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分析不同区域河流微塑料浓度差异,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在上述河流微塑料调查中,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上游和下游区域微塑料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上游平均浓度约为每立方米 0.3 万个,下游约为每立方米 0.7 万个。结果分析要深入,将结果与前人研究对比,比如我们研究的微塑料污染程度与其他类似河流的比较,分析差异原因,同时探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等。研究发现,当微塑料浓度达到每立方米 0.5 万个以上时,某些浮游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检出率从正常环境下的 10% 提高到了 30% 以上,这表明高浓度微塑料对水生生物存在潜在危害。

采访者:在论文结构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王老师:论文结构要清晰合理。标题要突出重点,如 “基于智能监测的河流微塑料污染现状与治理研究”。摘要要简洁明了地概括研究内容,一般 200 - 300 字,其中要包含重要的数据结果,如河流微塑料平均浓度、主要类型等。引言要阐述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全球海洋和河流中微塑料污染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现有研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引出本研究的目的。正文里,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要详细有序。结论要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如微塑料治理的针对性建议,展望部分可以考虑智能监测技术在其他环境介质微塑料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这样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而且此类论文在发表后的引用率往往更高,约能提高 20% - 30%。在我们关于河流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论文中,结论部分强调了河流微塑料治理需要从源头控制和水体净化两方面入手,提出了如加强河岸垃圾管理、采用新型微塑料过滤技术等建议。

采访者:在语言表达上呢?

王老师: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环境工程学有很多专业术语,像 “微塑料粒径分布”“光催化降解机理” 等要准确使用。同时,语言要通顺易懂,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比如阐述微塑料在水体中的迁移过程,要简单明了地描述,让读者能轻松理解。我们在描述微塑料从河流上游向下游迁移时,可以说 “在水流作用下,微塑料随着河水从上游逐渐向下游移动,其迁移速度受到水流速度、微塑料自身密度等因素影响”。

采访者:对于论文的修改和完善,您有什么经验?

王老师:完成初稿后,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修改。内容上,检查逻辑是否连贯,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形式上,检查格式、引用、图表等。可以请同行或者导师帮忙审阅,研究表明,多人审阅能发现约 80% 以上的问题。根据反馈意见认真修改,反复打磨,提高论文质量,为发表做好准备。例如,在一次论文修改中,同行指出我们在结果讨论部分对微塑料浓度与水生生物危害关系的逻辑阐述不够清晰,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整理思路,重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使论文内容更加严谨。同时,对论文中的图表格式进行了统一调整,使其更加美观、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上一篇:环境工程学论文写作成功经验采访(二)

下一篇:建筑工程领域应用研究论文写作经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