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探究
时间:2024-10-12 14:06:35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农业土壤污染的各类来源,深入剖析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详实应用实例。强调这些技术在农业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学术交流对技术发展的推动意义,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

正文

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土壤污染的来源繁多且复杂。农业生产活动中,长期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壤中化学物质积累过量。比如在一些蔬菜种植区域,为追求高产,农民大量施用氮肥,不仅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超标,还使土壤酸化现象加剧,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进而抑制了土壤的养分循环功能。同时,农药的广泛喷洒,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等有益生物造成毒害,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未经严格处理随意排放与堆放,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源头。例如,冶炼厂排放的含重金属废渣,其中的铅、镉等重金属会随着雨水冲刷等途径进入周边农田土壤,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物理修复技术实例

电动修复技术

原理:基于土壤中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定向迁移的特性。通过在污染土壤两端施加直流电场,使带电荷的污染物离子向电极方向移动,从而富集在电极附近以便进行集中处理。例如在处理铜离子污染的土壤时,铜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并富集。

优点:处理效率相对较高,适用于低渗透性土壤;能够原位处理,对土壤结构破坏较小。缺点:能耗较高,成本相对较高;对于非离子态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应用:在某小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周边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修复中,采用电动修复技术。经过数月的通电处理,土壤中铜、镉等重金属离子含量显著降低,达到了一定的修复标准,为后续农作物种植提供了安全的土壤环境。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

原理:利用真空泵在污染土壤区域产生负压,将土壤孔隙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抽取至地面进行处理。如在受苯系物污染的土壤中,苯等挥发性有机物在负压作用下从土壤中挥发并被收集到处理装置中。

优点:操作简单,修复速度较快;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土壤修复。缺点:对高粘性土壤效果有限;可能会将部分污染物扩散到空气中,需要配套废气处理设备。应用:在某化工园区附近受甲苯污染的农业土壤修复项目中,运用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抽提处理,土壤中甲苯浓度大幅下降,周边空气质量也得到有效监测和保障,降低了甲苯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化学修复技术实例

原位化学淋洗修复技术

原理:在污染土壤原地直接注入淋洗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溶解或分离后,通过收集淋出液进行处理。比如使用酸或碱溶液作为淋洗剂来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使重金属形成可溶的离子态或络合物,便于淋洗去除。

优点:修复周期相对较短;可针对不同污染物选择合适的淋洗剂。缺点:淋洗剂可能会残留于土壤中,造成二次污染;对土壤质地有一定要求。应用:在某矿区周边受铅锌污染的农田修复中,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淋洗剂进行原位淋洗。经过淋洗处理后,土壤中铅锌的有效态含量显著降低,再结合后续的土壤改良措施,逐渐恢复了土壤的生产功能,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化学固定修复技术

原理: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固定剂,使其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性低的形态,从而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例如,向镉污染的土壤中添加石灰,石灰中的钙离子可与镉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难溶性的镉化合物,减少镉在土壤中的移动性,降低其被农作物吸收的风险。

优点: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土壤中的污染物。缺点:只是改变了污染物的形态,并非彻底去除,存在长期环境风险;固定剂的选择需谨慎,以免对土壤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应用:在某镉污染较为严重的水稻种植区,通过施加海泡石作为固定剂进行化学固定修复。经过处理后,水稻籽粒中的镉含量明显下降,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对土壤的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影响较小,维持了土壤的基本肥力。

生物修复技术实例

植物 -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原理:植物和微生物相互协作共同修复污染土壤。植物通过根系分泌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栖息场所,微生物则帮助植物分解转化污染物、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养分吸收能力。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组合,根瘤菌能够固氮,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同时植物根系为根瘤菌提供生存环境。在污染土壤中,根瘤菌还能协助植物吸收和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

优点:综合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优点,修复效果更好;环境友好,成本相对较低。缺点:修复过程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温度、光照等;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在某石油污染农田修复中,种植紫花苜蓿并接种石油降解菌。紫花苜蓿的根系为石油降解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石油降解菌则加快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分解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生态功能逐渐恢复,紫花苜蓿也可以作为饲料等进行资源化利用。

基因工程强化生物修复技术

原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表达出更高效的降解酶或增强其对污染物的耐受性等,从而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例如,将编码某种特定降解酶的基因导入到原有的降解菌中,使其能够更快速地分解有机污染物。

优点:显著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可以针对特定污染物设计修复方案。缺点:基因工程技术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如基因逃逸等;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应用:在处理含有高浓度多氯联苯(PCB)污染的土壤时,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了一种假单胞菌,使其能够高效表达降解 PCB 的酶类。经过实验室和小规模田间试验,该菌对 PCB 的降解效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数倍,为 PCB 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在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论文发表” 成为科研人员交流成果、分享经验的重要桥梁。通过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能够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传播开来。“杂志投稿通道” 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而 “论文快速投稿” 能够使前沿成果更快地得到传播与交流,促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如需了解和提升关于论文发表和期刊投稿成功率方面的问题,请关注期刊家园,联系在线客服咨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qsllxy@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上一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下一篇:绿色防控技术如何构建完整的生态防控体系?